"午仔"光聽這個名詞應該八成都不知道他是什麼東西!!

吃的!用的!玩的!聽的!!還是???

自我介紹一下!!

「馬犮(魚犮)科,棲息於沙底海域、河口,是具迴游特性的底棲性魚類,通常為成群活動。產期由秋末至初春,是冬季灘釣的要角。一般常見體型都在50公分以下,但亦有超過米長之巨物。俗稱午仔的馬犮(魚犮)其胸鰭下方的絲狀軟條,為此魚的一大特徵,並且為同科兄弟的命名與判別的主要依據,如四指馬犮鱍魚、六絲馬犮鱍魚等。」

  <--牠就是午仔!!

想不到離我住的地方很近的通往關渡八里的自行車道途中!!

就有這種可遇不可求的魚!!

小時後有通過爸爸要去八里釣!不過都是""打烏龜""回來!!

今天騎著M1爬玩觀音山路過的時候特定停下研究了一下大家用的釣組和釣法!!

下次換我出馬^^

小小的木板道上有著一堆聞訊而來的釣友!!

看到沒有連小朋友也來了~~有我小時後的影子!!

這邊順便題一下一般傳統的釣法!!

午仔魚並無特別明顯的日夜覓食時段,白天、夜晚皆會就餌。因為白天藏身在較遠水域底層的春仔及老成魚沙梭、其他的魚種等,也會利用此夜色的掩護游上較淺灘覓食。
晚秋後、冬季夜晚海象也通常會受到干擾、浪腳較差,除了避風的釣點外,在浪況過大而引起水質過於混濁時,釣況反而不佳(雜魚也多),五仔魚喜在潔淨海底。

所以整體而言釣況上並無太大差異,釣獲的大小,則是夜間魚種的就餌上比較沒有戒心的關係。在深場的流溝(小船作釣)的話,泳層比較偏向底層灘岸垂釣時泳層以下層為主,但也會在中層水域索餌。魚體研判–(頭)胸鰭下方腹鰭基部之前(喉處)視魚種的分類上而異,會有 5 ~ 6 條游離軟條,與秋哥(姑)構造上有類似的觸覺系統,當海浪拍打斜坡狀的岸際翻攪沙底時,感觸躲藏在砂礫底下生物。垂釣時機–以中秋後、秋末(視地區不同而異,氣候的改變,漁期也有延後的感覺)開始,潮水以漲 3 分 ~ 7 分的索餌最強烈,漲滿時幾乎停頓,再來就得等反退時才有另一波的索餌行動。

垂釣目標區以岸算起第 2 道、第 3 道浪處,選擇白波較少而有海地凹處下竿,另一種是以扇型的搜索垂釣。小溪出口附近的沙灘、礫石灘出現細沙或者是細沙灘出現礁石的,都是不錯的釣點。

雜食嘴大–海蟲、蝦餌或其他動物性餌料,以白蝦現剝現釣作釣比較不易掉餌。倒釣釣組方便也較多人使用,花東海岸線的湧浪有以浮游灘釣的釣法,一並提供參考。

子線以漁業用高級線即可, 8 磅小型魚(20公分以下時)12 ~ 15 磅中型魚,午仔齒利不加防咬線時,釣鉤建議"您"以長柄流線型鉤作釣。子線最短不低於 4 呎,以一尋或兩臂拉至最大的長度,要求自然漂而不纏繞釣組,絲柱 30 磅左右的硬線即可

你看!我才待一下下!!魚友們就陸續中魚了!!

他的冰箱已經4-5尾了!!

準備下次放假拿著釣竿出發去^^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ckyboy11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